2012年2月19日 星期日

發現雷萬春

辛勤二十年,只為一個人、一尊神。

雷萬春這個人

那年,教韓愈的張中承傳後敘,覺得雷萬春這個人,名不見經傳,連時隔五十年的韓愈都找不到資料,當然,我也可以不要把他放在心上了。


發現雷萬春(修定初稿)          瀛海中學 吳龍安

一、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前言

一千多年前,韓愈因為對李翰〈張巡傳〉存著遺憾,所以寫〈張中丞傳後敘〉。一千多年後,讀者是否也對韓愈竟然也「不載雷萬春事首尾」而感到遺憾呢?
李翰為何不載雷萬春事首尾?這事韓愈沒評論。但是雷萬春果真值得流傳,那麼當時的歷史官員如何面對自己的職責呢?而既然韓愈已發出不平之鳴,怎會又落人話柄呢?這麼說來,雷萬春注定要在歷史上失蹤了嗎?雷萬春啊雷萬春,時至今日,教從何處呼汝邪?

一個拖延一千多年的問題,現在能如何解答呢?本文有兩個寫作目的。第一是希望從正史中搜羅僅存的資料,補足韓愈「後敘」之不足,使高中學生在取得歷史資料的同時,也能進一步體悟「德不孤」的道理。第二是從民間搜集一些有關雷萬春的信仰,頗有「禮失求諸野」之意。


二、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正史中有關雷萬春的記載

安史之亂平復後,經李翰、韓愈諸人辯白,張巡、許遠終於得到朝野的肯定,五代劉昫撰寫的《唐書》也將睢陽諸烈士記在〈忠義傳下〉以為呼應;可惜不知何因,雷萬春並未入列就位。
一直到歐陽脩撰寫的《新唐書‧列傳第一百一十七忠義中》,雷萬春終於有了比上不足的傳記,茲據引之如下:

(巡)至睢陽,與太守許遠、城父令姚誾等合。乃遣將雷萬春、南霽雲等領兵戰寧陵北,斬賊將二十,殺萬餘人,投尸于汴,水為不流。

子琦服其節,將釋之。或曰:彼守義者,烏肯為我用?且得眾心,不可留。乃以刃脅降,巡不屈。又降霽云,亦不肯降。乃與姚誾、雷萬春等三十六人遇害。

巡之遣霽云、萬春敗賊于寧陵也,別將二十有五:石承平、李辭、陸元鍠、硃珪、宋若虛、楊振威、耿慶禮、馬日升、張惟清、廉坦、張重、孫景趨、趙連城、王森、喬紹俊、張恭默、祝忠、李嘉隱、翟良輔、孫廷皎、馮顏,其後皆死巡難,四人逸其姓名。

雷萬春者,不詳所來,事巡為偏將。令狐潮圍雍丘,萬春立城上與潮語,伏弩發六矢著面,萬春不動。潮疑刻木人,諜得其實,乃大驚。遙謂巡曰:『向見雷將軍,知君之令嚴矣。』潮壁雍丘北,謀襲襄邑、寧陵。巡使萬春引騎四百壓潮,先為賊所包。巡突其圍,大破賊,潮遁去。
萬春將兵,方略不及霽雲,而強毅用命。每戰,巡任之與霽雲鈞。

  韓愈之所以覺得遺憾,雷萬春應當有值得記載的行為與精神。而《新唐書‧列傳第一百一十七忠義中》「雷萬春、南霽雲等領兵戰寧陵北,斬賊將二十,殺萬餘人,投尸于汴,水為不流。……六矢著面,萬春不動」的英勇,是否韓愈只為這一百多字而惋惜呢?
    韓愈之遺憾如此,而正史的資料多寡與評語的優劣如彼,真真令人不解也無解!但從李翰而韓愈,從韓愈而歐陽脩,雷萬春以其事功而逐漸得到肯定,是無可否認的!

「板蕩識忠貞」,古有名訓。但忠而被讒、被誣卻頻現歷史。與之相較,或許不負成敗責任如雷萬春者,比起許遠更顯得幸運多了吧!
可是雷萬春既實有平復安史之功,亂平之後,未得李翰作傳,已是一憾;雖得韓愈垂青,卻又了無下文,後人對此,當難掩失望!
歷史不該被埋沒的。可是當年李翰沒作;時隔五十年後,韓愈為何也沒寫;到了宋朝歐陽脩雖則有記,不過三點『雷萬春』再加上一百來字的本傳。韓、歐大家,信不欺人,竟缺漏依然,究其原因,恐怕只有文獻不足徵,「君子於其所不知,蓋闕如也」可以解釋了。


三、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從信仰中發現雷萬春

正直為神,是凡人超入聖界的方程式。李翰〈進張巡中丞傳表〉中曾言:

臣又聞強死為厲,游魂為變,有所往,則不為災。巡既身首支離,將士等骸骼不掩,臣謂宜於睢陽城北,擇一高原,招魂葬送巡并將士,大作一墓而葬。使九泉之魂,猶思效命;三軍之眾,有以輕生。既感幽明,且無冤厲。亦國家志過旌善,垂戒百世之義也。

  《新唐書‧列傳第一百一十七忠義》記載:
賊知外援絕,圍益急。眾議東奔,巡、遠議以睢陽江、淮保障也,若棄之,賊乘勝鼓而南,江、淮必亡。且帥飢眾行,必不達。十月癸丑,賊攻城,士病不能戰。巡西向拜曰:孤城備竭,弗能全。臣生不報陛下,死為鬼以癘賊。城遂陷,與遠俱執。

不論是傳統崇功報德的告慰英靈忠魂心理,或只為避免厲魂為災而強為安頓,當時官方已有立廟之議;而民間會不會搶先一步呢?

《新唐書‧列傳第一百一十七忠義》又記載:

天子(肅宗)下詔,贈巡揚州大都督,遠荊州大都督,霽雲開府儀同三司、再贈揚州大都督,并寵其子孫。…皆立廟睢陽,歲時致祭。…自是訖僖宗,求忠臣後,無不及三人者。大中時,圖巡、遠、霽雲像于凌煙閣。睢陽至今祠享,號『雙廟』云。

從上條資料來看,張巡、許遠、南霽雲得到朝廷的肯定,已在睢陽受人崇敬,而雷萬春卻入廟無門,一如史傳中所受到的差別待遇一樣。是否與諸人同時殉難的雷萬春,真的因為地位不如張、許,方略不及霽雲,於是也從信仰中敗下陣來,從此在神界失蹤了呢?

  從唐朝到現代,從睢陽到台灣,時空緜渺,究竟該何處去招請雷將軍呢?所謂神龍見首不見尾,何況神海茫茫。以下僅就個人足跡所及,簡介南台灣的雷萬春信仰五處,至若見識淺薄與腳力不足之失,則有待進一步的增補,大雅方家尚祈見諒!

(一)雲林縣台西鄉五條港安西府(雲林縣台西鄉五港村中央路76號)(附圖一)
  
  五條港安西府建置,可遠溯至清乾隆六十年間。其信仰歷史已二百餘年,據耆宿所述,信仰之起,近似瘟王著陸,時至今日,廟地、廟貌與廟神不斷地成長,所奉祀的神祇可以說是「上窮碧落下黃泉」,而其主祀神則一直都是張(巡)、李(泌)、莫(英)三府千歲。
  張巡千里迢迢到台灣來顯神威,立廟宇,其信仰應早已傳到東南沿海一帶。至於前所述的睢陽烈士,則只有雷萬春與南霽雲同祀於廟內,二神可謂與有榮焉。但二神係以略大於人身之立像,手執兵器,威立於大殿龕前,(附圖二、三)一如城隍爺駕前的范、謝將軍,又如媽祖左右的隨侍千里眼、順風耳。恐怕英神無用靈之地。

(二)台南縣鹽水鎮大眾廟(台南縣鹽水鎮武廟路7號)(附圖四)
  
  和安西府相較,鹽水鎮聚波亭大眾廟中供奉的神祇數亦不遑多讓,而主、配祀神的位置則有不同;此地的雷萬春已不可同日而語。
  一入大眾廟的前殿,赫然發現,鎮殿三神尊是雷萬春及其分身!(附圖五)而張巡則屈居後殿二樓一隅,堂前匾曰:張巡元帥。(附圖六、七)

  有關聚波亭的歷史與大眾廟雷萬春的信仰,先條錄該廟管委會的資料如下:

台南鹽水大眾廟之前身為「聚波亭」,由於當時往返於福建廈門等地之通商帆船,皆停靠於港內,故港口帆影點點、商旅聚集,時駐月港(注:即月津港,鹽水舊名。)首長何積善將軍建議在碼頭邊古榕樹下築一涼亭,供往來商旅休憩,雅其名曰:「聚波亭」。後航行於台、閩兩地之商船,常感於航行之旦夕禍福難預料,乃於船上供奉「雷府大將軍」護船保佑平安,幸蒙雷府大將爺神通廣大化險為夷。康熙乙卯年(西元一七三五年)諸商旅為酬謝神恩,乃商議將神像移奉「聚波亭」,供大眾膜拜。嗣後境民決議建廟奉祀,廟名沿用「聚波亭」,另呼「大眾廟」。

原來雷萬春已隨著移民與移民的商業行為而移駐台灣,而他的身分則是庇佑航行的海神。那麼,雷萬春的信仰應該也已發展到東南沿海一帶了。由此見民間信仰中神隨人意的活潑與延展性。
  
(三)台南縣佳里震興宮(台南縣佳里鎮佳里興禮化里325號)(附圖八)

  頂著三級古蹟的頭銜,又有縣府所立「古天興縣治紀念碑」(附圖九),這座位在十九號省道旁的廟宇,一直很吸引我,可是每次我都只是「打江南走過」。
  就在參訪過大眾廟的回程,順勢右轉來到這座主祀清水祖師的廟宇。廟方人員和善的為我介紹主祀的三尊神明,突然引發我的聯想。清水祖師身旁那尊神,神稱雷府大將。(附圖十)這大將與鹽水那「大眾」有無關連?為何同姓「雷」呢?經過詢問,赫然發現,原來這位神尊也是雷萬春。據廟方資料說:

有位蔡姓武官,將其於康熙年間,由唐山奉迎來台的『雷府大將』獻於『清水宮』(震興宮的前身),與『清水祖師』同享萬民香煙。

武將祀武神,雷萬春應該會比較順手;雖然此時屈區第二,但比上不足,比下可有餘了。
  「清水祖師」是福建安溪地區人民崇祀的神祇,隨移民而來台,而雷萬春能並祀其間,如要追遡源頭,可能也與移民的家鄉地理有關吧!

(四)台南市厲王宮(西門路二段30714號)(附圖十一)

  《舊唐書‧忠義傳下》載:
城陷。巡與姚摐、南霽雲、許遠,皆為賊所執。巡神氣慷慨,每與賊戰,大呼誓師,眥裂血流,齒牙皆碎。城將陷,西向再拜,曰:「臣智勇俱竭,不能式遏強寇,保守孤城。臣雖為鬼,誓與賊為厲,以答明恩。」

  李翰〈進張巡中丞傳表〉也說:「強死為厲,游魂為變,有所往,則不為災。」本廟以「厲」為名,可能頗有來歷,只是文獻不足徵也。茲先條錄台南市政府所立古蹟牌如下:

傳云建於清光緒十三年(西元1887年),自福建同安縣金門鄉奉祀主神厲王爺等六尊,安祀於關帝港街。

  依市府資料,厲王宮主祀神有六尊,但經實地採訪,神案上有主神五尊(附圖十二),號為「五府千歲」。五府者:張巡、許遠、雷萬春、南霽雲與李翰是也。
  從五府千歲同祀,可見民間信仰中對睢陽取義的崇拜心理。雖文獻上只說此信仰傳自同安縣金門鄉,可是金門既非張、許故鄉,也非漢人原鄉,那麼張、許五神的信仰應該可以再向上游的家鄉回溯。茲事體大,非小可此時所能解決,也非本文寫作的目的,可暫時不論!

  與前三座廟宇相比,值得一提的是:厲王宮的神祇排序,與歷史上的評價不同,而可以做進一步的論證。殉難時,張巡是實際掌權者,所以位居神龕主位(附圖十三);許遠有讓位之德,位居第二(附圖十四)。這二人的排序應無問題,但以史書所載來看,南霽雲應略勝雷萬春一籌,但在神龕位次上,卻是雷萬春居第三位(附圖十五)。何以民間對雷萬春的尊崇勝過南霽雲(附圖十六),而唐書中南霽雲的分量超過雷萬春?是否可以說民眾以信仰彌補雷萬春在史傳中的遺憾呢?
最後,李翰因為張巡發聲有功(附圖十七),連帶受到推崇祭拜而與忠魂同祀,也可備為信仰之一說。
  
(五)台南市厲王壇(台南市青年路22663號)(附圖十八)
厲王壇諸神由厲王宮分靈而來,建壇迄今四十餘年。
據現今壇主洪先生口述,其祖父原先只奉祀雷府千歲,而其父則因緣際會被千歲爺取以為乩。壇原在台南市北門路一帶濟世,後輾轉遷至青年路,然後建廟於現址。因雷府本即分靈自厲王宮,而厲王宮奉祀有睢陽忠烈五府千歲,所以厲王壇也比照厲王宮奉祀五府千歲。
據洪先生說,壇上所奉五府中,最先奉祀的是雷萬春,而信徒們的最愛迎奉的也是雷萬春。細究其因,因為雷萬春的神像最有威嚴,想係以圍城時六矢著面,萬春不動為象,所以特別威武吧!

(六)  台南市尊王壇(台南市尊王路125號)
(七)  台南市厲王文安宮(台南市新慶街1010號)




四、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結語

「翰以文章自名,為此傳頗詳密,然尚恨有闕者:不為許遠立傳,又不載雷萬春事首尾。」十多年前讀到這段文字時,心想:韓愈當年都沒有辦法解決的事,我何德何能。於是以懈怠心為前鋒,以資訊不普及、網路不發逹為後衛,面對這「終不解矣」的疑惑自然的始而慚焉,終而安焉了!匆匆十年已逝,而不才依舊,草成帚篇,勉懺前愆,大雅方家,其一哂之!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